首页 > 新闻 > 行业研究
从城市安全经营的角度看防灾规划设计
2008/5/13 9:35:00   阳光在线

    在已过去的21世纪的第一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又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稍稍归纳一下便会发现2001年中国城市可点评的事故与灾害频繁。无论是城市洪水还是沙尘暴,也无论是车祸、火灾,还是突发的化学泄漏灾变、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都一再证明,事故与灾害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一步步逼向人类。无论人们愿不愿接受,城市灾害与突发事故都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不考虑的致命因素。之所以在新世纪第一年岁末写城市减灾的文章并用“城市安全经营”的字眼,也是希望要跳出就减灾而减灾的局限性,从城市形象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大安全观入手,强化城市的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工作,安全经营应成为城市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事实上,早在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的口号便集中在“城市化与灾害”方面,它要求任何城市文化发展迅猛的国家和地区应自觉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灾害趋势,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防范灾害的能力是衡量其质量、文明的标志之一。笔者从多年从事城市灾害学研究中发现,20世纪最后十年全球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0年代的5倍多;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其各类灾害损失几乎占到全球损失的1/4,而在所有灾害损失中有近80%发生在城市及其社区中。城市灾害特点以全国四大直辖市为例:

    北京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中温带半干旱气候过渡区,有较严重的旱、涝、风、雪、雾、雷等气候灾害,同时又受河北、山西地震带“静中总动”的危险范围中,属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多震大城市,近3800年统计,发生过5级地震80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6次,建国前北京灾情可用“旱涝蝗震疫”概括,而如今进一步可描述为“水火风震泥生染”。

    上海濒江临海,位于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常年受到海洋、陆地两大地理单元的多种灾害侵袭。除风灾、暴雨、龙卷风,地震地质除外,交通、化学事故、工伤死亡及火灾日益突出。

    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东部面临渤海,有一系列不利的气候因素如多数年份偏旱,水资源不足,海河为众水入海咽喉,洪水是防灾重点,滨海的地理特点决定了风暴潮之首,此外地震、地质、交通、火灾等都成为减灾重点。

    重庆被称作“山城”,位于长江上游,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除洪水、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地质地震外,环境公害、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等愈发严重。

    1997年建设部将地震、火灾、洪水、地质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导致城市灾害的主要灾害源。笔者在1997年《城市灾害学原理》又将城市不可持续致灾要素归纳为:地震、水灾、气象、火与爆炸、地质、环境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技术事故、

    城市噪声、住宅建筑“综合症”、古建筑防灾、城市流行病、交通事故、工程质量致灾共14种。面对城市事故与灾害的趋势,建议从城市安全减灾建设的实际出发,落实如下规划设计对策:

    1、城市应强化综合减灾应急对策。美国“9.11”事件不仅给美国,也为所有现代化大都市留下安全警示,它说明广义的人为灾害(事故、恐怖事件、战争)比自然灾害有更大的危险性。美国作为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但近年来地震、台风等突发灾害除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外,人员伤亡极小,原因在于该国家高度重视来自自然的灾害侵袭。

    虽然在人为灾害中有技术灾害及环境灾害,但恐怖事件是升级的人为灾害风险。为此从城市大安全观出发,城市上空防御能力的标志是不仅应防空,还应具备防空袭、防化学武器、防高技术战争的能力,不如此就不是高标准的防灾保障体系。为此,城市防灾呼唤建立城市灾害预警系统。

    2、城市减灾要构筑起设计安全体系。国务院早在1998年便批复了《中国减灾规划》,该规划则从战略上确定了到2010年中国减灾的方针,其内容涉及城市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全面的综合减灾问题,可问题是迄今这种规划及战略尚未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

    这种来自大的方面的意识,规划师、建筑师们尚未树立起来。城市发展需要安全,2008年奥运建设必须安全,为此要宣传“安全奥运”观。要开展从小处作起的安全减灾规划设计。如要处理好规划设计中安全减灾指标的实践问题。设计是工程的灵魂,但如今设计又落实多少呢?比如智能小区设计中要细化消防设计,并使之纳入小区防灾安全设计之中,使居民感到在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防火的安全,而是总体的平安及保障。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单位及主管部门,特别要从居家安全及住宅致灾隐患入手,建设可供借鉴的示范项目。

    3、城市安全经营宜从建设防灾产业入手。(1)从紧急救援管理上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去运作,即应成立北京防灾减灾应急事务管理委员会。它应是一个建立在目前灾害、事故、风险管理格局上的综合减灾机构。它不应是临时性的,而是有准备、有预案、有一定编制的市府机构。它是保持社会安全稳定,有能力应对意外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作好紧急救援并启动北京科技减灾产业的“纲”。(2)从实施紧急救援预案的程度上讲,北京防灾减灾应急委员会下面建立具有协调能力的紧急救援网,可直接与航空、交管、急救、公安、消防、工业事故危险源、中毒等应急中心按管理机制制约运行。为此,建议市政府就尽快组织由市法制办牵头的《北京城市防灾条例》的编研,目前主要在于应对意外事故及突发灾祸,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安全度。(3)从实施急救援的手段看,应再发展以地震、气象及城市工业化灾害等为中心的现代化救援设备的开发,要建立起依靠救援的现代化装备,实施科学文明救援的现代观去提高首都北京综合减灾的应急能力。(4)从实施紧急救援的有效市场化规律看,国家、城市各及政府再重视也难包打天下,重要的是要分清政府及民间机构、协会社团各自的责任。现在统统由国家包办的防灾减灾工作的弊端之一是,防灾减灾这与保护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密切相关的事业越办越苦,越干越穷!形成的怪圈是:防灾的社会效益越好,经济效益反而越低甚至出现错位的局面!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