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各地的安防展会上,监控企业展出的高清智能化监控探头无疑成为了展会的新亮点。从传统的模拟标清到现在的网络高清,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随着智能化的发展,监控领域出现了前端智能分析和后端智能分析两种趋势。
而目前多数监控企业采用的仍是后端分析模式。但是,业内部分人士认为,由于是后端分析,一直需要网络传送视频信号,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而这恰恰是目前仍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难题。前端智能分析的好处可以解决后端分析带来的传输难题,得到了不少客户认可。究竟前端智能分析会不会成为智能视频监控的新宠呢?
探头装上了“智慧大脑”
在北京蓝色星际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经理焦成平看来,监控探头的智能分析功能在监控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焦成平告诉记者:“蓝色星际目前拥有具备智能分析功能的网络摄像机(IPC)和智能DVR、智能DVS产品,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应用需求。蓝色星际在2008年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前端嵌入式智能型DVR产品,这款智能DVR定位于ATM专用,专门针对自助银行或ATM监控应用。”
而以视频分析技术见长的浙江捷尚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从2009年就开始生产安防的智能摄像机。根据该公司产品经理黄启的介绍,公司已经生产出200W、500W智能高清一体机。
天津亚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推广负责人孙茂超告诉记者,公司智能分析领域的明星产品集中在两大类,包括以“电子哨兵”为主的云台摄像机类产品和以“电子鹰眼”为主的球型摄像机类产品。其中具有智能分析功能的枪型摄像机及常规云台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孙茂超解释说:“依托传统云台技术优势,公司早在2007年就已经研发出具有智能分析功能的球型摄像机,并在智能分析领域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尤其在海外市场诸如韩国首尔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网络监控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网络摄像机知名厂商都把“应用前置”作为产品研发的主要核心内容,加强DSP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进行前端智能分析。在当前网络和存储环境下,智能分析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
分解后端平台压力
根据孙茂超的介绍,前端智能分析摄像机一般可具备智能声光示警、自动跟踪识别、三维动态预置、周界越界监测、目标自动标定、行为分析鉴别、后端报警联动、隐私区域遮蔽、行为分类识别等功能。“九位一体”的嵌入式前端智能分析技术,无需任何辅助软件及设备即可实现智能分析。
在焦成平看来,前端智能分析能够减小后端服务器的压力,当大量视频需要进行智能分析时,可以将压力分散到前端,成本也不会提升很多。另外前端智能分析可以在摄像机DSP芯片上完成核心算法的运行和相关计算,几乎不受人为干预,稳定性较好。
实际上,前端智能分析可以在前端直接对视频信息进行处理,减少了视频信息上传的网络带宽压力,并且安装简单易于系统集成。同时还可以支持前端存储,无需进行图像的远程传输,并因此可以对图像进行高质量的前端存储,如果用户需要获得图像信息,则可以通过分布式事件搜索完成,并通过点播获得高质量现场画面。更重要的一点是,前端嵌入式智能分析让每个独立的分析单元可以成为单独的智能监控单元,即使整个系统的网络都瘫痪了,这些独立的前端单元还可以继续独立工作、进行存储和报警,避开了系统网络通信瘫痪所带来的监控瘫痪的风险。
王启补充道,相对于后端视频智能分析,前端智能分析直接对原始未压缩图像进行分析,算法精确度更高;只在报警发生时才传输视频到平台,可大大节省网络负担及存储空间;同时,前端智能设备可灵活部署、远程管理,实现真正的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
前端智能分析优势凸显
前端智能分析技术的优势在平台应用时得到充分发挥。深圳市亿维锐创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徐欢则认为,目前,前端嵌入式视频分析架构方式占据一定的优势,因为嵌入式视频分析软件可以完成包括目标检测、跟踪、分类及规则定义等所有功能,并且选择嵌入式视频分析架构能将现有的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升级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成本低且易于改造的方案。在前端智能分析功能上,由于各个摄像机的智能化功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受到信息干扰时,不会造成整体瘫痪,而后端软件平台分析则不同,一旦平台瘫痪,所有的视频资料可能付诸一炬。
而孙茂超则认为,智能前置应用是发展趋势,采用“智能前置”应用后,在前端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能分析,只需要把分析处理后的结果传到后端平台即可。譬如,使用网络摄像机监控是否有可疑人员通过监控区域时,如果采用后台服务器分析,需要每时每刻把视频传到后台,才能进行智能分析。而如果前端摄像机拥有智能分析功能,虽然摄像机时时刻刻都在监控入口处,但是在正常状态下是没有数据传到后台的,仅当前端分析出有人进出时,摄像机才会自动把智能分析后的视频传输到后台去。如果一天只有十多分钟时间有人进出,那么其他时间该摄像机是不需要传输视频数据的,由此能大幅地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网络传输的压力。
目前,摄像机端也可以附加本地SD卡存储,或者其他的存储设备。当网络拥堵、网络故障或其他紧急状况时,可直接把图像存储到摄像机所附属的存储设备,由此,可不必绝对地依赖于网络传输,这样既可减低网络负担,又可避免突发网络事件时影响信息的存储。而直接通过前端摄像机处理分析,受其他因素制约较少,相对来说安全得多。
智能化分析相当于给视频监控赋予了“大脑”,是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前置也将在智能化视频监控发展的大势趋下得到长足发展,并推动整个智能视频监控的发展。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前端智能针对需要智能分析的固定前端点进行部署,专用性强,性能稳定,是未来视频智能监控业务的核心接入方式。”焦成平告诉记者。
兼容性或成鸡肋
焦成平表示,智能分析的广泛应用能够明显地改善监控中心值机员的工作压力,面对电视墙众多的视频图像,不再需要每个图像都去关注。有了智能分析技术,值机员仅仅需要关注智能报警提示的视频图像就可以轻松完成监控。
但是相对于后端平台的智能分析,在兼容性方面成了前端智能分析的一道坎。徐欢表示,前端智能分析的摄像机是植入式的智能模块所以在安装时是一次成型的,所有的智能分析功能也不能二次写入,因此其智能分析的功能是固化的。但是后端平台的智能分析功能就不同。“后端软件平台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平台具有SDK二次开发包的写入功能,用户可直接进行各种开发。”
孙茂超也表示,后端纯软件视频分析是在视频监控系统的后端,往往将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嵌入在平台软件上,由专门的视频处理服务器来实现的。
这种模式产品智能功能比较强大,并且容易扩容。
从事后查证到事前预防的华丽转身
随着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的普及,大量监控设备的应用在提升技防力量的同时也将给监控系统的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智能分析技术在安防系统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帮助管理人员科学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有效地保证视频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为大型监控系统的管理与运营带来更有效的安全保障。
孙茂超表示,智能分析技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监控模式,实现了从事后查证到事前预防的转变。解决了视频监控事后查证难、检索难,无法做到事前预防的技术瓶颈。同样也解决了传统产品无法满足在一些特殊场所对“定制化功能”的需求。
“视频监控平台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寻求应用突破点的时期,智能分析功能的应用,给监控平台带来了亮点,也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原有的平时不看,事后查录像,人工巡检的平台模式随着智能化的运用也逐步的往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改变。”黄启告诉记者。
相对于普通的监控系统,视频监控智能分析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金融、公安、交通、电力等领域,涉及银行,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公交、地铁、机场等公共交通,司法监管、平安城市、学校、园区等对智能分析有特殊要求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