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技术动态
家庭联网报警与报警服务的两大方向剖解
2012/12/13 9:02:00   IT168

  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安全消费理念、社会及家庭安全防范需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家庭联网报警服务市场的预测仅仅停留在憧憬阶段。

  家庭联网报警方向

  第一,家庭联网报警服务模式应该单一化和标准化。当前的商业联网报警服务模式既有收取器材使用费+服务费,又有用户购买报警设备+安装施工费+服务费,还有服务体验押金+服务费和单一服务费的多种模式,这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用户以及不同的运作体制的报警公司的不同选择。而家庭联网报警服务模式由于有小区物业的直接参与,就应该同物业的相关服务模式进行统一和标准。同时,家庭用户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是防盗报警设备是安装在私人空间,应强化私有财产的概念。所以,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是用户购买防盗报警设备并付费享受报警服务的方式。并且,家庭联网报警服务体系和流程的建立也应围绕物业管理和物业服务建立,通过报警服务公司的技能专业化和物业管理的服务标准化来树立口碑、建立品牌。

  第二,家庭联网报警服务体系应该依托于以无线和网络传输为主的家庭联网报警设备。我们知道,大多数家庭用户都是在装修完毕之后才开始进行防盗报警系统的建立,所以设备的无线化几乎成为必须,而且无线设备也能简单快速安装和调试。在传输模式上,传统的电话线传输将不再适用,GPRS(2.5G、3G、4G技术)和TCP/IP网络传输将成为主流。同时,之前的家庭市场防盗报警产品销售的经验告诉我们,产品美丽时尚的外观同安全方便的性能一样重要,普通低端的工模产品将很难在家庭市场立足,因为随着安全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用户自身对于系统和产品的了解程度,家庭防盗报警产品也将像电脑一样,经历从工业控制计算机到个人PC到笔记本再到PAD的变迁,这些变迁无一不是外观精美造型时尚的明证。

  第三,近两年国家电网已经在全国数十个省份进行推广,要求各地的新建小区全部实现光纤到户。而这项工程的核心内容是: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配合EPON(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技术实现光纤入户,承载信息内网的居民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业务。但该系统采用的EPON技术构建电力高速数据网络平台,还可提供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的融合。国家电网的看法是,电力光纤入户为“三网融合”提供重要的物理通道,破解网络通道整合的难题,解决信息高速公路的末端接入问题。以“智能电网”和电力光纤为载体推动“三网融合”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可以实现一缆多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具备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资源和服务能力,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个高宽带、大容量、广覆盖,绿色节能的网络应用平台和更多的增值服务空间。

  最后,防盗报警产品制造商应该在家庭联网报警服务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随着家庭防盗报警系统对于交互性和娱乐性要求的提高,防盗报警厂家应该在保障其家庭产品的专业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平民化特征,在产品设计上应该直接越过报警公司和工程商直面终端用户,并且需要将产品做成服务,以服务强化产品,产品安装更加便捷灵活,维护更加方便,性能更加稳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掌控家庭终端设备的运行状况。

[NextPage]  从理论上来讲,报警服务的服务对象涵盖了社会上所有的有安全报警需求客户,例如金融、电信、邮政等重要行业单位;危险物品生产、销售、存放场所;宾馆、饭店、商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社会单位;博物馆、档案馆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娱乐、体育场所、住宅区、停车场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重点道路、路段和主要交通路口、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城市水、电、气、热、重要水务工程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机场、火车站、地铁和城铁车站,公共电汽车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及特种车辆、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等移动目标。

  从以上所列的报警服务对象中的一小部分就可见其庞杂。因此,从报警服务对象的社会级层和一般需求出发,我们倾向将报警服务对象就其安全防范风险程度进行分类。

  “应其所托”——适应不同类别服务对象的差异化需求

  显然,不同类别服务对象的安全防范需求千差万别,报警服务虽无法面面俱到,但在主流应用方面,应满足与其防范风险相适应的需求,做到及时、可靠、准确、有效。

  报警服务的关键在于报警服务能否满足服务对象期望的处置主体,如警方,“及时”到达发案现场进行处置的要求。

  公安处警要求规定,处警时间必须做到市区5分钟内,城郊10分钟内到达现场。据数据统计,如果在警方在报警后1到3分钟赶到现场,抓捕率一般为60%到70%,如果在5分钟左右到达现场,抓捕率只有20%到30%。

  报警服务如果在自身接警、核警、转发环节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则即使向警方提供了准确的发案报警信息,也于事无补或已造成客户的一定损失,这就失去报警的意义。因此,为同警方的警务机制相适应,报警服务必须有有效的对应响应时间。现在报警服务已可做到当入网用户现场发生报警时,其现场图像和报警信息可在2秒钟内到达110接警台及报警服务中心值班台,报警服务中心值班台核警时间可在30秒钟内。转发时间可在2秒钟内。要达到这一时间水平,为警方现场破案赢得宝贵时间,报警服务应采用视频核警的手段,仅靠电话核警或人工赴现场核警是做不到的。

  对家庭和个人来讲,在安防方面首先关注的是生命安全保障,身体健康保障、其次才是财产盗抢损失、设备损坏损失等。由于国内民众依法不能持有武器和管制刀具,当面临恶性人身侵害时,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只能完全依靠报警,而且依赖于警方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才有可能保证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因此报警服务应该保证此类报警救助的需求在最短的响应时间内到达警方。但是,当客户处无人期间发生入室盗窃时,客户此时期望的变成了如何使财产不受损失。只要财产不受损失,是否能抓到窃贼,对客户来讲变得并不重要了。所以此时报警服务应该做到的是如何用技术手段恫吓罪犯,以当场制止犯罪。

  对不同类别客户的需求,应有对应的报警服务项目以及按合同约定的非警情救助业务。如协助客户远程或现场锁门、劝阻非业务进入的人员、提醒非正常操作者接受异常服务程序等,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别服务对象的差异化需求。

  “远近相宜”——现代报警服务的远程化、网络化与本地化、专业化

  报警服务依托信息技术系统,以提供报警信息为主,其核心是在用户和公安或救援机构之间建立快速通道,解决客户与公安或救援机构之间的快速联系问题。

  从报警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及现状来看,报警服务绝不仅仅局限于本地接警,它是大范围、跨区域、跨城市的远程化接警服务。一方面,报警服务是以信息服务为基础,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满足需求,具有高技术、网络化、全局共享等特征。另一方面,报警服务要完成同客户的约定,其处置又必须在本地进行。这一“远”一“近”,构成了现代报警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既要以技术体系的信息化、网络化支持全国服务范围的报警服务,同时也要以救助实施方面的本地化、专业化、及时性向客户提供具体的综合性服务。跨地域的大规模远程监控报警系统同本地的监控系统和保安、救助服务形成有效的结合,也将是报警服务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