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进出租车,面对摄像头,啥感觉?日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宣布,将“强制要求在出租车上配备摄像监控设备”,引发社会热议。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欲在出租车上安装摄像头,原本出于对行车安全的考虑,却难以避免地带来了涉嫌“侵犯隐私”的质疑。北京的出租车还没有摄像头,要不要安呢?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
深圳“的哥”:早该有了,怎么迟迟不安?
“全国很多城市的出租车内都有监控设备,车里发生的事情有个影像记录。但深圳却没有,连拍照都没有!这是目前的真实现状吗?”上周,网友“@深圳出租车飞行员”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并@了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次日,市交通委回复称,“根据目前深圳市出租车车载终端的标准规范,未强制在出租车安装摄像监控设备,我市目前只有部分出租车企业在车上安装了监控设备。我委和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正组织修订《深圳市出租车车载终端标准和规范》,将强制要求在出租车上配备摄像监控设备,保障出租车驾驶员在营运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并于12日将这一消息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公布。
“GPS定位只针对车,保护不了司机的安全”
董猛洪(即“@深圳出租车飞行员”,2010年在深圳开出租至今,新信洲汽车出租公司):现在深圳一部分出租车安了可以拍照的摄像头,更多的是我这种,只安了GPS定位。司机这边有个紧急按钮,有情况的时候,比如争执、打架、抢劫之类,按这个按钮,会传送给公司一个警报。收到警报,公司回拨给司机,如果没有应答,就判断司机处于危险中,会采用远程断油、断电的方式,让车不能运行。但这种措施只是针对车的,对司机的安全其实没有任何保护。
我觉得挺奇怪的,长沙、东莞等地出租车都有监控,深圳在电子产业方面那么前沿,早该有了,怎么迟迟不安?我认为出租车非常有必要安装监控设备,而且越能详细记录的越好。现在出租车收到的投诉,很多并不是司机的过错,但若无第三方证明,通常都采信乘客的说法。乘客有时还会丢三落四,东西忘在车上,被谁捡走了?说不清楚。我开夜班,一年遇到过两次坐“霸王车”的,金额都上百,下车就跑了,报警也没有用,什么信息你都不知道,去哪儿找人?
如果放在几十年前,的士是个奢侈消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坐得起,对司机没有什么威胁。现在谁都有能力打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了监控的话,对司机和乘客来说,都是一种保障。我觉得司机可以负担一部分安装的费用,但肯定不能是全部。
批注
“投诉也有依据了”
乘客:单位离家挺远的,有时候不敢一个人走,就只能在办公室沙发上凑合睡了。有时候硬着头皮打车,上车之后默默地记车号,记司机的名字、公司……自己都觉得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啊?
如果有监控了,晚上打车我会觉得比较安全,而且如果有司机不打表,或者在路上随意拼车,想投诉的话也有根据了啊。这事得辩证来看,对司机也是一种约束。
[NextPage]
北京“的哥”:GPS不够用,也想要摄像头
据了解,早在深圳之前,已有南京、杭州、成都等多个城市的出租车上安装了摄像头,这让北京的哥有些“羡慕”。目前北京出租车只安有GPS系统,没有摄像头。而GPS的主要功能是配合运行监控平台,完善乘客电话叫车服务;便于交管部门采集道路信息,分析交通与道路堵塞的状况;遇到紧急情况时,司机按下紧急按钮,实现定位报警。
“拍了你不舒服,那成天不都在拍我吗?”
翰鱼(化名,北京的哥,开出租车一年多,北京银建出租车公司):我的车就一个GPS,说实话不太够。报警还得先报到公司平台,然后再上报110。那我就担心,这个平台能不能迅速做出反应,时刻都“照顾”得到你?车要是开到比较偏远的地方,信号就不太好,万一不能顺利报警怎么办?即使报了警,什么资料都没有,也获得不了犯罪分子的信息。
我非常支持在车里安摄像监控,不然很多时候只能自己吃亏。半年前,有一天凌晨两三点,我在丰台那边,一个男的上车也不说去哪,就说“走!”我问了半天,他说“奔朝阳方向”,不一会他要借我的手机打个电话,我也不好不借。听到他给一个女的打电话,嘴里不干不净的,挂了电话又不停地骂骂咧咧。我就有点生气,说“我不去了,您换辆车吧。”他还不干,我就报警了,警察来了还问我“你什么意思?”20多块钱车费,他非说给了,我也没办法,最后钱也没要到。当时我就想,要是有个影音资料证明就好了。
说到隐私,确实有乘客会觉得被拍挺不自在的,不过要说拍了你不舒服,那成天不都在拍我吗?拍的内容又不拿出去展示,没有纠纷不会有人去调阅那些画面的,怕什么呢?
批注
北京尚未要求
安摄像头
北京市首部《出租车安全防范技术要求》已于去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细分为安全防范系统、车载定位终端、车载防劫防盗报警终端三个部分。在相关标准中,没有要求出租车安装摄像头。《要求》特别对司机在紧急情况下发出报警信号的响应时间做出了限定,从车辆发出,到平台接到报警信息,不得超过20秒。
[NextPage]厦门“的哥”:照片录音结合起来看就够了
“以后在车上得好好坐着,不能随便打哈欠了”,有网友戏言。摄像头的监控力度有多强?是用来拍摄视频,还是像很多城市已经施行的那样,拍摄静态照片?昨日记者致电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工作人员称具体事宜由深圳客运管理局负责。后者值班人员表示,“由于有些市民对于隐私还有顾虑,目前详细方案和标准还在修订中,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不怕‘大眼瞪小眼’,怕不能保证‘天机’不泄露”
尤小平(27岁,厦门的哥,2008年开出租至今,海峡出租车公司):厦门2007年开始在出租车上安摄像头,我2008年开车的时候,三分之二的车已经有了监控,现在全厦门五千辆出租车都覆盖到了。
但我们的摄像头只能用来拍照片,乘客上车按计价器,就拍了一张,下车抬表,再拍一张,中间随机拍一张。假如有紧急情况,还可以实时传输照片。我这边靠下的位置有个按钮,乘客看不到,一按照片就发送到110终端了。车里还有24小时录音,可以保留一个月。比如和乘客发生争执,谁是谁非也可以通过录音判断。摄像头和录音装置是公司安装的,我们没有花钱。
之前听说厦门出租车抢劫很多的,安了监控之后就少了。我这四年多一直很顺利,家人也比较放心。录像的话,不太好吧。(记者插问,是有乘客在车上做出不太文明的举动吗?尤小平只是“呵呵”地笑了笑。)我觉得还是没有必要,照片和录音结合起来看,不就够了吗?
郭杰妮(29岁,女编导,住在南三环):我对安监控也不是没有顾虑,在车上化个妆,怕被别人看到,和朋友、家人打电话或者说一些比较私密的话题,也不想让更多人听到。录像监控有点太“多”了,拍个照片,知道乘客相貌就行了。也不要一直录音,司机觉得可能会产生纠纷的时候,自己手动录音就好了。
不管怎么监控,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料能否被保护好。很多人有意见,不在于表面的“隐私”,他们怕的不是跟摄像头“大眼瞪小眼”,而是怀疑拍下来的内容不能保证“天机不被泄露”。在网上搜不雅监控视频,电梯、地铁、广场……各种各样非常多。当然,没有意识到这是公共场合,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是有错的,但我本人不文明,不代表这些视频可以流出去。轻易地公开本来承诺“不外传”的内容,这才是引起人们对隐私恐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