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越来越多的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这却对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交管部门为了缓解当前的压力一直在努力提高交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智能交通的作用
(1)道路交通监控:地面道路交通流量大的交叉口、人流集中的路段、枢纽、场站等,监控中心可以实时观察各节点的交通情况,在常态下,减少了交警巡逻出勤的辛劳,降低管理成本,异常情况下,可以接警后第一时间调取现场事件图像,为应急处置做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交通监控的作用体现在降低管理人力成本,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
(2)电子警察、卡口:电子警察、卡口从美国的ITS框架上来讲,属于安全范畴,电子警察是为了规范交叉口、路段的交通安全驾驶秩序,规避事故的一种措施,卡口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路线、片区的安全管理,属城市安全运行和管理范畴,随着辅助决策支持的重要性,其断面数据,也越来越多的用于城市规划等OD数据收集。总体上,电子警察、卡口的作用体现在城市安全管理上,规范社会秩序。
(3)交通信号控制:信号灯控制严格意义上来讲早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如今,交叉口信号控制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道路交叉点的标准配置,除了在某些支路-次路相交,次路-次路相交以及其他流量很小的交叉口。所以,交通信号控制在城市中的作用,规范机动车、行人交通秩序,保障交叉口的安全。
(4)交通信息采集和诱导:信息采集、诱导、发布是日本ITS发展的核心,通过收集实时的路网数据,处理成状态信息,用于车载导航路况的提供及路线的选择。这方面,国内目前实现得多的是采用VMS的形式发布,个性化的车载导航,在研究和示范中。信息采集、诱导在上海高架道路上的实施,给出行者选择路径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偶发性拥堵下,这种信息提供有助于驾驶员选择新的路径,避开拥堵,但是,常发性拥堵以及多选择路径同时拥堵下,效果不显著。从决策支持来看,交通数据的采集、积累,对于掌握城市交通出行规律、探索交通出行模式,有着很大的支撑和说服力。总体上,交通信息采集和诱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出行者交通提供参考,辅助交通路径的选择,为管理者积累城市交通数据,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5)停车诱导:停车诱导其实应属于交通信息采集和诱导的范畴,只是为了区分其针对停车难的问题,其目标很明确,就是诱导驾驶员寻找到合理的停车位,提高停车服务水平,同时,也能起到避免空驶,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6)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平台,字面上理解,是各方交汇的空间,综合交通信息平台,也就是各类交通信息汇聚的空间。所以,各地在建设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应该不同于之前建设的综合交通监控应急指挥系统,也有些城市考虑到管理模式、系统搭建而合二为一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属于城市信息的一个分支,主要汇聚交通类的各种信息,汇聚后进行处理,应用。因此,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在城市中的作用,体现为为城市发展,为管理提供智囊,用数据说话,才是最有力的。
(7)智能公共交通:即公共交通的智能化,包括公交车GPS定位实时掌握公交车辆在途信息,公交优化调度,合理配车,公交站台实时车辆达到信息发布,网络及其他智能终端的公交换乘查询等信息服务。
可以看出,智能公共交通主要为两类群体服务,一是公共交通运营商,通过掌握客流信息,合理安排发车间隔,最大化利用资源,还有一类就是为公共交通出行者服务,使得乘坐公交便捷,舒适。
(8)不停车收费ETC:上海ETC专用道已有184条,,总断面平均覆盖率超过60%,主要集镇高速公路出入口全部布设了ETC专用道,全市ETC用户数突破20万,工作日高速公路路网ETC日均流量超过13万辆次,占路网总流量的17%左右。总体上,ETC在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改善收费口拥堵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效益日益凸显。
(9)车联网:随着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的应用需求及推广,在交通中,车联网技术也提上日程。车联网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系统跟进,主要是汽车生产商在通信技术上开发和应用。随着其发展和应用,对城市的作用体现在:车与车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为交通信息的获取和共享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0)被动安全:被动安全技术或者被动安全系统,是通过外围设施的辅助控制,来达到保护行人、驾驶人的交通安全。常见的有通过车内疲劳驾驶识别报警、车外防撞设施设置、安全避险提示等手段。其作用,很明显,体现在降低安全安全事故。
从以上10个方面看出: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3方面:
(1)为城市安全及交通管理服务。比如交通监控、电子警察、卡口、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公共交通等。
(2)为出行者服务,比如交通信息采集和诱导,智能公共交通、停车诱导等。
(3)缓解交通敏感点的拥堵问题。比如ETC
(4)为规划、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如交通数据采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等。
[NextPage] 智能交通设备选购1、 目前各厂家所提供的治安卡口解决方案有哪些功能?各有什么特色?解决了什么问题?
治安卡口系统又称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主要的作用是对受监控路面的车辆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处理。根据以上的解释可以说明,作为治安卡口设备最主要的功能是:车辆自动捕获、车牌自动识别功能。一款可靠、稳定的治安卡口系统,关键的指标是:车辆捕获率达到99%,车牌识别全天识别准去率达到95%以上,同时它还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1)采用地感线圈为主、视频触发为辅的车辆捕获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系统,加入了视频触发功能,弥补了原有单独依靠地感线圈触发的单一触发模式的不足,以此保证卡口在地感线圈损坏时,还能正常触发捕获过往车辆,为公安系统提供实时、24小时不间断的完整数据。
2)加入车身颜色识别功能。车身颜色识别功能为机器查询和布控、套牌车辆检测提供了新的查询、比对手段,识别的颜色越多,判断就越准确。目前很多优秀厂商的系统具备可识别9种车身颜色的功能,包括:白、灰(银)、黄、粉、红、绿、蓝、棕、黑9种颜色。同时还可以识别车身颜色的深色和浅色两大类。
3)可看清车辆前排司乘人员面部特征。采用专业优秀的图像清晰算法和补光手段,使抓拍的图片可清晰的看清过往车辆内司乘人员面部特征,为刑侦、治安提供有效证据。
4)高车牌识别功能。具有丰富经验的系统提供商可以做到高车牌识别率,全天车牌识别准别率达95%以上。这一点可为黑车布控及时报警和机器查询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2、 在建设智能化治安卡口过程中,前端设备该如何选购?是否有明确的标准规定?
根据国家最新的治安卡口标准GA/T497-2009《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要求,车辆捕获率要达99%以上、车牌识别率白天90%以上、夜间80%以上。
根据以上要求:
捕获车辆方式有三种:地感线圈、视频触发、雷达触发。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目前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只有地感线圈模式,那么如果单一的采用地感线圈触发源,地感线圈损坏就等于该车道瘫痪,不能进行正常抓拍。国内优秀的厂家一般都采用地感线圈为主,视频触发为辅的触发方式,保证在地感线圈损坏时,视频触发可以作为备份机制,在地感线圈未修复之前还能基本保证正常抓拍。
前端设备选择:根据上述国家标准的要求,要达到各个高识别率,前端摄像机必须要采用高清晰度的摄像机。目前,采用200万像素抓拍与识别与一体的高清智能摄像机,可以直接在相机里完成车牌识别、车身颜色识别、视频触发等工作,简化系统设备整体架构,比采用工控机识别模式稳定性高、集成度高,且容易维护。
3、 治安卡口除了高清外,是否出现其他新技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才能发挥最佳性能?
治安卡口系统从最早的标清治安卡口时代,发展到现在以高清治安卡口为主的应用趋势,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中。在近几年里,应该还是以高清摄像机抓拍为主流的应用,如果未来有比高清摄像机效果更清晰、更准确的方式,我想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治安卡口设备要如何发挥最佳性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前端数据采集准确性和设备整体架构稳定性;2、指挥中心治安卡口管理平台功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公安指挥和刑侦实战要求。
治安卡口设备主要是基础数据采集,包括车辆捕获、车牌自动识别、车辆测速、车身颜色、车辆通过时间、地点等相关数据。通过光纤将以上技术数据传回指挥中心,通过治安卡口平台进行数据管理、比对分析。由此看来,一个好的治安卡口设备,不仅前端设备功能捕获率、车牌识别率的准确率要高,指挥中心的治安卡口管理软件功能强大也是最重要的。
4、 未来治安卡口的发展重点在哪里?
1、捕获方式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最稳定、捕获率最高的方式是地感线圈的方式,未来的重点是找到可以比地感线圈捕获率和稳定性更高、成本更低的技术。
2、补光方式的技术提高。可以在减少光污染、对驾驶人员影响最小的情况下,看清车内司乘人员面部特征的补光技术。
3、车型识别算法的发展。这一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不仅可以识别车牌,还可以识别出经过该卡口车辆是某个品牌,如大众品牌、丰田品牌等,为公安刑侦在套牌车辆查控时提供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