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研究
产业观察:突破技术瓶颈发展智能交通
2012/5/14 9:19:00   智能交通网

  一、解决城市高速发展的通病拥堵与污染

  1、拥堵与污染共生

  城市交通堵塞已经成为汽车社会的噩梦,伴随而来的汽车尾气也成为城市空气质量的头号杀手。令人担忧的是,这两大问题还将持续下去、甚至越来越严重,仅靠修建道路于事无补。原因在于:

  (1)我国机动车进入爆炸增长期,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而城市道路的改造、建设速度却跟不上机动车的发展速度。

  (2)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道路面积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老城区道路建设没有预留汽车发展空间规划,拓宽难度极大。

  (3)城市公共交通以地面为主,公交发展滞后,而拥堵严重又反过来降低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

  (4)在一些人眼里,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富有和气派的象征。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家家希望购置小汽车。

  (5)中国的汽车排放标准相对落后。到2011、2012年实施“欧Ⅳ”标准,滞后欧洲8年。机动车单车的排放因子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各种车辆行驶1公里所排放的CO和NOx是美国的6.5~8倍。

  2、治堵与治污并举

  拥堵与污染共生,治污与治堵并举。从2010年起,在南京市政府引导下,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中心与城市智能交通有限公司联合,启动了智慧交通与低碳减排的联动实验:

  (1)制订并实施全面的ITS战略,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实现全面先进的智慧交通系统,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流动能力,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同时为低碳减排作贡献。

  (2)研究在低碳减排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基础上,创立深化分级管理机制,创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管理手段,实现对不同排放机动车的限制和鼓励,达到全面减排。

  (3)创立低碳公园及停车场,增设低碳限行区,设立拥堵区,提升南京热点区域的交通能力及城市总体流动性。

  二、走向智慧交通的新跨越

  1、智慧交通发展情况

  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尚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一方面,智能交通领域的基础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和交通服务系统在各地区正在逐步建立;另一方面,我国的智能交通目前集中在智能化管理阶段,服务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利用RFID技术实施智能交通应用基本处于空白,人-车-路协同、安全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工作尚在初步阶段。

  2、孵化器破壳催生电子标签

  中国的交通管制,大多采用交警上路拦车的查处方式,执法效率低,且高峰时段容易造成拥堵,无法充分实现政策效力。

  南京在2010年已采用非现场执法手段,依靠视频识别对高污染车辆限行管理,有效发挥限行的威力。

[NextPage]  同时在美国能源基金会的资助下,南京试验了射频技术在环保控制管理车辆上的应用,如同孵化器破壳,该应用催生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标签,为构建南京市交通物联网打下了基础。

  3、顶层设计前瞻规划

  “南京市智慧交通系统”采用自顶向下的顶层设计思想,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覆盖“人-车-路”的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并结合数据挖掘、仿真等技术手段,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4、巨资投入,政府与民资合营

  “南京市智慧交通系统”采用政府引导和协调、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由南京市信息化投资公司组建运营公司南京城市智能交通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南京市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南京城市智能交通公司计划投资5.9亿元,在2012年底前建设完成智慧交通系统。

  5、动态感知,主动管理

  人、车、路都是智能交通中的核心要素。依靠物联网技术、云计算、3G移动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公众、企业、政府可以准确、实时地感知交通信息,预测交通变化趋势,实现人、车、路三者之间的协同运作,从而构建安全、高效、环保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6、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整合细分服务

  “南京市智慧交通系统”制订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采用需求和使用量数据对客户群进行细分,通过互联网终端、移动互联网终端(智能化车载路径规划导航仪或手机拥堵导航等)、交通电子情报板、交通广播电台等方式,为出行者提供实时路况、交通预测和停车场服务在内的多种服务。

  三、试探低碳减排的新模式

  1、物联网作技术支撑

  对机动车排放的管理一直停留在人工识别环保标志或者通过视频识别车牌的手段上,效率低,且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依据车辆排放等级,给在本市注册的所有车辆安装电子标签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数百个基站的射频识别(基于RFID)和视频识别同时从这种环保标志电子卡上获取通行车辆信息,在后台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对各类排放标准的车辆进行跟踪与控制,为车辆精细化的智能环保监管和实施低碳减排提供了支撑。

  2、分类管理,限制与鼓励双管齐下

  (1)新的分类体系

  中国对机动车环保等级分为黄标车和绿标车两类,分类较粗,存在很大局限性。而南京在政策设计方面,则将机动车环保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类,第一类为黄标车,第二类为绿标车,第三类(在绿标车基础上衍生出)为环境友好型汽车。环境友好型汽车碳排放量和常规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影响较小,也是南京市级别最高的绿色环保标志车辆。

  (2)限制高排放车辆

  研究表明,80%的机动车污染是由黄标车、超标车排放导致。必须限制高污染车在中心城区、低碳减排区通行,促进尽快淘汰。

[NextPage]  南京市2010年以来对黄标车在中心城区的限行,使道路上高污染车流量由10%降到了0.5%;仅2010年1年空气中NO2浓度同比下降14.3%;淘汰黄标车4万辆,减排效果明显。

  (3)鼓励低排放车辆

  南京启动了对环境友好型汽车的鼓励政策:其信息被写入车辆电子标签中,低碳减排区和低碳停车场智能道闸可自动识别,以享受自由通行、免费或优惠停车的待遇。2013年底前,南京将在主要名胜区、风景旅游区、青奥会举办区建立数个“低碳减排区”、“低碳公园”和“低碳停车场”。

  四、展望未来

  南京“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低碳减排”工作,目前初显成效。可以预见,2012年系统建成后,智慧交通和低碳减排的联动和创新还会继续向前:

  智慧交通方面,需要加强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情况的预测,并对公众发布,为公众和机动车出行提供有效参考。同时,在采集到的大量全面、真实数据基础上,建立交通仿真决策支持系统,对城市规划、路网规划、道路规划、停车场规划、交通设施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进行更为精确的仿真。

  低碳减排方面,逐步实现按照欧0、欧I、欧Ⅱ、欧Ⅲ、欧Ⅳ、欧V等细分级别,分别进行精细化的限制和鼓励,包括限行、鼓励策略;不同排放、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差别化停车收费;另外,学习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城市“拥堵收费”经验,试点在局部道路局部时段的拥堵区实行拥堵收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