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要闻
加强风险管理 推进安防建设
2011/11/24 16:57:00   中国安防

    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问时,各类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公共安全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对象。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公共安全问题的外延不断扩大。许多传统的安全问题由于渗透了复杂的原因,使得安全问题向着非传统异化,产生了各种新的、难以预期的风险。不同灾害风险的致因因子之间和同一灾害风险的不同致因因子之间发生互动效应,从而给社会造成远甚于单一灾害风险的综合性影响。在高风险型的社会中,我们要加强城市风险管理,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立与完善安全防范体系。

    一、新型突发事件的特点

    1、难以预测性

    当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他提出了三类风险的划分:第一类是以自然力作用为主的风险,如地震、飓风、森林大火等;第二类是工业社会带来的技术风险,如安全事故、停电等;第三类是主要出现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往往造成社会波动的风险,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核技术威胁等。传统风险常以微观形式呈现,风险没有成为改变社会运行逻辑的决定因素;而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往往是宏观风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环境和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等,几乎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险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潜在的危机常常不易被察觉,常常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友,没有任何专家或专家系统可以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新型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千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例如“911”、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污染、2008年金融危机。

    2、发生发展机理复杂性

    2011年的日本地震,导致很多城市停电、停水、通讯中断、交通瘫痪,又带来了核污染。这使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突发事件,由于其突然性、灾难性、综合性,使得传统理论基础上的预警与应急体系在预测、控制和处置上具有较大的难度。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学术界开始关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

    在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外界因子可推动或阻止事件的恶化;事件本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性质、类别、级别、形式、范围及区域也会发生变化。如在室外的大型活动过程中,由于天气界变也可能引发拥挤踩踏伤亡事件;由于化学品物质泄漏时,正好遇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可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疏散问题;由敌对恐怖分子和“非技术”制造导致的事故灾难。需要更多的研究四大类突发事件之间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条件,研究各种突发事件如何转换、耦合、衍生、次生等关系和条件。

    二、突发事件风险管理

    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日常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复杂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可以识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条件;通过系统分析还能够找出发生事故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可以查找出未曾预料到的被忽视的危险因素;通过定量分析,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

[NextPage]

    风险评估工作可分为危险性预评估分析和安全管理水平评价。其中危险性预评估分析表现了预测预警的能力,而安全管理的水平体现了应急管理的水平。风险评估的预警价值是发现隐患,查找风险薄弱环节和问题,确定风险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其应急价值是能给对原先未能预测的危险进行事先准备,培养动态处置的能力。

    2、风险承受水平

    基于风险理论开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就会碰到一些现实问题,包括公共安全的风险是什么,风险的分级和标准;风险的承受能力。需要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区域、部门甚至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包括政治、经济、区域发展、人们的风险认知水平、心理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风险承受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才能确认风险薄弱环节,提高风险承受力。

    对于确定的高风险,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对于人们可以忍受的风险是否需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忍受的风险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条件下会突然变成不能忍受的风险,这些也是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例如,在天安门附近建造一座燃气调压站是不可忍受的风险,而在市郊建同样的燃气调压站,人们就会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但是如果在市郊燃气调压站附近加盖一座重要的大型公共设施,这个风险等级就提高了。

    3、风险控制措施

    得到风险评估结果,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风险处置。风险是不可能归于零,不能完全消失的。对于不同的风险水平,需要采用不间的风险控制措施。

    承受风险。如果导致的风险属于低或可接受的风险范畴;注意维持现状,不必追加投入,或可以仅采取少量措施巩固现有的工作状况。

    控制风险。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发生的可能性高,但是后果严重性并不高的风险,比如部分小化工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提高安全意识等。

    转移风险。主要是针对那些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后果非常严重的风险,例如石油化工装置的爆炸,对其采取缓解措施,例如降低产量来转移其风险。

    中止风险。是指那些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后果及其严重的风险。一旦导致事件是人们所不能承受的。对于这类风险,就需要采取强制的事件中止风险。

    在高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风险的控制将更多的依赖于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如在化工厂安装防爆装置,在城市的关键节点上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自然天气异常变化的监测监控等等。

    三、风险管理推进安防建设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应当在风险管理程序的指导下,加强突发事件风险控制力和承受力,根据风险控制措施的选取原则,对风险薄弱环节的监测、控制和防范,可以更多的依赖于科技安防技术,建设应急信息系统;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阻断事件演化过程,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NextPage]

    1、现代安防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是实现突发事件管理精细化、透明化、动态化的必要条件,是整合监管资源、提高协同监管能力、实现预测预警、监管工作前移有效手段和工具。建设高效的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城市的风险控制能力,急需解决以下问题: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应急系列标准制定;城市安全规划建设。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解决预测预警数据和信息的缺乏,预警判断标准的可操作性问题;解决城市图像信息系统与应急指挥平台对接问题;解决应急信息的标准、图像信息的标准、公共安全评价标准的缺乏问题;解决城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安全生产规划不合理问题。

    2、监测监控、预测预警

    对突发事件进行趋势预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警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关键。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均要进行预测预警。事前预测预警包括对危险源、人员、财产分布等相关安全信息的调查,结合安全防控指挥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功能,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相关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事中预测预警包括利用模型库对事故发生发展进行预测和危险性评估,确定可能的事故时空影响区域,影响程度等;事后预测预警包括事件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因素和危险事件的预测预警。

    3、安防建设针对的关键部位

    城市应急管理信息体系建设实施的关键范围包括:重要部位(行政区域内的党政机关、国家机关所在地、仓储区和城市管理重点部位等)、公共场所(大型社会活动场所、商场、金融营业场所等公众聚集性场所)、交通道路(交通枢纽、重要路线和路口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重要水务工程、供热、供电、供气、供水设备设施)。对于重大关键基础设施需要建立冗余备价系统,要确保在非常态事件下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确保其在复杂恶劣环境下的监测能力,确保各类关键数据的存储和调用。

    4、常态信息化和应急管理的有机衔接

    将常态的信息化与应急管理在时间轴上进行有机衔接,不仅可以通过常态管理对资源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在应急事件突发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最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而且可以在事件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提供预警信息,将过去被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应加强城市运行信息化与城市应急管理有机衔接方面的研究,从而将应急管理进一步推向纵深,发挥基层优势,形成城市运行监测与城市应急处置的双核体系,使城市管理形成闭环,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总结

    在应急管理中,处理突发事件首先是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在未来城市应急管理中,风险评估和城市安防体系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必须要注意提高安防系统本身的灾害承受能力,提高安防系统本身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