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零时40分,一辆载重超过160吨的严重超载货车在通过北京怀柔宝山寺白河桥时,该桥发生坍塌,未造成人员伤亡。宝山寺白河桥始建于1987年,2006年上部结构加固,经检测为二类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车-20级(6轴货车车货总重不超过55吨)。这是最近的一则关于桥梁坍塌的事故报道。
其实从7月11日开始短短一周时间就有四起桥梁坍塌安全事故。7月11日,江苏盐城328省道通榆河桥发生垮塌;7月14日,福建武夷山公馆斜拉大桥突然断裂垮塌,造成1死22人伤;7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钱江三桥南岸引桥部分发生桥面垮塌;再加上北京怀柔宝山寺白河桥。所幸这四起事故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只是国家财产白白浪费,让人惋惜,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从数量看,我国是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国家,并且每年新建的桥梁数量也是世界第一,说起这些每个中国人都很自豪。但是,我国桥梁的质量却惨不忍睹。每年我国都会有十几起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桥梁坍塌的事故。最严重的要数2007年8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正在建设的第一期沱江大桥发生坍塌事故,造成64人死亡,2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伤3974.7万元。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些宣称质保期长达50年的桥梁,都还年纪轻轻,还在服役期。更让人感觉可笑的是这些桥梁似乎大部分都与一家路桥公司有关,网友们把它戏称为"塌桥公司"。
如此高密度桥梁坍塌事故,难免不让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更引起人们对公共设施安全的担忧。
桥梁为什么这么折腾不起?从政府部门给出的最终答案来看,每一座垮塌桥梁,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其实总结起来,无非以下两点:天灾,人祸。
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比如地震。这些我们无法左右,只能早期做好预测、预报,努力提高桥梁公共设施质量来抵御。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却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目前,政府部门以及桥梁运营承建方似乎都将桥梁事故原因的责任更多地归结于车辆的超载。由于长期存在车辆超载问题,一些大桥不堪重负,致使其使用寿命缩短,出现坍塌的事故。事实也是如此,车辆超载是一个现实的原因。比如本月连塌的四桥中,有三座桥梁存在车辆超载的因素。武夷山公馆斜拉大桥和钱江三桥的坍塌,都跟车辆超载有着直接关系,而北京宝山寺白河桥更是由于车辆严重超载导致坍塌的。
当然,车辆超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所能起到的负面作用不必忽视,但也不必夸大。如果单单抓住这一个原因不放,就会犯片面主义错误,掩盖其他原因。探其究竟我们会发现其实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桥梁自身内部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承建商,出于各种目的,偷工减料,或者为了赶工期忽视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上严谨性,单纯强调建设速度,致使桥梁设计和施工质量上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就会逐步暴露出来。
再者,由于部分桥梁属于社会公共设施,缺乏相应的后期维护管理,地方政府不舍得或根本没有资金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只能修修补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从以上两点来看桥梁事故频出,我们最重要的还是从自身找问题,然后充分考虑外部原因,运用先进技术,做到标本兼制。从根本上解决桥梁等公共设施安全问题。
[NextPage]
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公共设施为公众服务,其安全性永远在第一位。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不仅要承担起营运的责任,更应承担起社会安全的责任、维护公民权利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这是行政责任的必然延伸;对于运营企业而言,这是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保障公共设施的安全才能更好体现政府及社会组织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公共设施安全防范不但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相应企业运营商负起责任,还需要每个公民尽其义务和责任。同时期待着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够更好的改善公共设施安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公共设施是公共安全体系中的一部分,国家相应部门应该足够重视起来。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安全监管,建立大型公共设施"安全体检"机制,相关单位部门应该将公共设施安全管理从经验型应对向制度型应对转变,根除相关部门"经验主义错误"。应该加强公共设施管理,统筹考虑,各部门协作。政府路政部门同公安交警部门相互合作,共同治理车辆超载问题,加大惩罚力度。
另外出现公共设施安全事故应加大对过错方的追责力度。除了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外,同时相应的承建方要做出相应的赔偿,勒令其停业整顿。
其次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部门和运营管理部门,应该把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能盲目追求建设进度,严格控制好工程质量。运营管理部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大型公共设施安全体检制度,做到定时养护管理。
任何公共安全事故都把防范放在第一位,防重于救,如果能够在灾害来临前就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可以更好起到事故前的预防警示作用。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把大型公共设施纳入到物联网建设中,可以实时提供大型公共设施动态数据,监测公共设施周围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把这些数据提供给专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分析,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公共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同时还可以监测过往车辆状态,是否超载,及时提出预警,报警。制止相关车辆进入桥梁有效区内,实现灾害预警功能。
在安全事故发生过程中,可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供救灾决策。
物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定能实现公共设施安全监控突破,避免公共设施安全事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