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地面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种各样的宏伟建筑足以让北京跻身世界城市之林。然而2011年6月23日傍晚一场百年一遇大暴雨把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浇了个透心凉。
时间:6月23日下午至深夜
地点:北京西南城区
事件:遭遇十年以来最大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
降水量:6月23日16点到19点,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5mm,城区降水量为57mm,降水主要集中在城区,部分地区降水量甚至超过180mm,达到大暴雨级别。
交通:北京的多个低洼路段由于严重积水已致瘫痪状态,公交系统部分中断。
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和亦庄线运营受影响,部分站点停运。
航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班造成较大影响。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航班66架次,进出港合计取消95架。
其实针对这场雨,北京的管理者已经做出了各种预案。
市防汛办根据气象预报,于6月23日12时40分提前发布汛情戒备。要求各部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提高工作标准,提前部署,雨前布控,切实做好应对本次降雨的各项准备。16时,发布蓝色汛情预警,要求各部门启动四级响应。并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进行实时播报。
根据雨势情况交管部门及时启动一级加强雨天交通疏导方案,全市交警上路冒雨疏导、涉水指挥。
恶劣性天气导致北京交通大面积瘫痪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2004年7月10日北京40年来最大的暴雨,同样是北京西部市区出现大面积交通瘫痪。人不能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何况是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然而事实却总让人很受伤。
[NextPage]北京的管理者给了我们以下的解释:
市水务局: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一到三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但是6月23号的瞬时强度达到128毫米,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所以会发生积水,每次积水主要是发生在京城西部地区,这是由于京城的西部地势造成的。同时我们的预案和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
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达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排水集团:每年我们都进行井盖的清淘,但是一旦下雨或者遭遇暴雨,就可能被树叶、树枝等堵住排水孔,所以水流不畅,按照预案,重点地区肯定有人值班。但因为人员有限,所以有些抢险队员和设备都是机动的,哪需要就调度到哪里,23号晚上很多抢险队员都堵在路上动不了。
市水务局:全国普遍存在这种问题。排水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现在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有明代的设施,属于老古董了,
也许这些解释能够让我们老百姓稍微有些心理平衡,而各大媒体却不依不饶,争相报道,直接抓住根源指出北京地下排水系统不堪一击,政府部门只看重地面上的面子工程,看不见地下部分。的确做事情应该从根本入手,然而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北京水务局事前曾提出5年把北京地下排水系统更新完毕,但是仅仅是补旧更新,更完善健全的排水系统需要重建,需要的时间更长,10年,15年……
如果6月23日那场百年一遇的暴雨,明天再来一场是否还要重蹈覆辙?治本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先治标,先解决眼前的事情,应该综合考虑出现这种恶劣事件的原因,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不完善不健全的排水系统。
这次暴雨事件导致北京交通大面积瘫痪,主要原因有:排水系统入口由于垃圾,落叶阻塞,无法及时清理致使雨水无法正常下泄,排水不通畅,进而导致道路出现大面积积水,机动车辆无法正常通过;暴雨及雷电导致部分区域停电,水泵抽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通信号灯提示屏幕、视频摄像机遭遇雨淋雷击出现短路失灵。
[NextPage]针对这些原因,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性的措施,达到治标的效果,如果再次出现此类事件就可以减轻它的影响。
首先路政部门联合交通部门,根据这次及以前暴雨出现的积水区域,利用疏导排查的方法,排查出整个城市内容易出现积水,内涝的路段区域。在这些路段安装视频监控探测系统,实行远程监控,一旦积水达到一定深度视频监控探测系统自动报警,路政部门及时调度人员进行疏导。
其次道路积水汛情监控系统与道路交通视频监控联网,通过交管部门信息提示屏幕、电台及时发布道路拥堵情况,及时提醒司机绕道而行。
再次这些容易出现积水内涝的路段,实施分片分区管理。不能仅靠路政部门进行疏导工作,各个片区居委会小区,街道办事处联合就近进行疏导。防止道路出现堵塞,无法及时救援,视频监控探测系统一旦报警及时通知就近的小区,进行道路积水疏导工作。
交通部门定期检查交通信号灯,视频摄像机的性能,定期维护,提高视频摄像机防护罩保护性能,保证摄像机云台正常工作。防止出现紧急情况交通信号灯,视频摄像机出现故障。
治理由于城市内涝,道路积水导致的交通瘫痪,根本上还是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政府管理者应该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去除片面政绩观、发展观,确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看不到的比能看到的更漂亮。